【受傷的男人 (L’homme blessé)】,派提斯謝侯(Patrice Chéreau)執導,1983年。
這部片的男主角是我很欣賞的尚雨果安格拉(Jean-Hugues Anglade),安格拉戲劇學校畢業之後,就到謝侯和另一位導演(忘了名字)所負責的劇場演出,【受傷的男人】是安格拉第一部獨挑大樑的片子。
【受傷的男人 (L’homme blessé)】,派提斯謝侯(Patrice Chéreau)執導,1983年。
這部片的男主角是我很欣賞的尚雨果安格拉(Jean-Hugues Anglade),安格拉戲劇學校畢業之後,就到謝侯和另一位導演(忘了名字)所負責的劇場演出,【受傷的男人】是安格拉第一部獨挑大樑的片子。
今天看了【魔戒首部曲】。
看過我新聞台的人應該都曉得,我對大場面大製作的視覺化影片向來多有微詞,所以這部片當然也說不上喜歡,更何況它有些效果做得讓我覺得誇張到想笑(尤其是Frodo被黑衣劍客追趕,跳上船的那一段)。
今天(4月16日)去看了梅爾吉勃遜所執導的【耶穌受難記 (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
早在這部片拍攝之際,因為導演梅爾吉勃遜的一句話:「耶穌是不會說英文的。」所以堅持整部片講那時代的語言,而引起我的注意。
我很喜歡幾米的《向左走向右走》繪本,有相遇的喜悅、找尋的期待、錯失的悵惘、分離的遺憾,和重逢的驚喜。
這樣的內容,被改編成電影,我很期待;但老實說,看完之後非常失望,甚至可以說整部片除了男女主角之外,毫無任何可看性,是一部極為粗糙的片子。
9月13日,我去看了一部一直都想看,但一直都沒去看的片子:【Devdas】。
前幾天上這屆金馬影展的網站,發現這部有被選為開幕(還是閉幕)片,中文翻成「寶來塢生死戀」,老實說,還真的翻得很奇怪,其實Devdas是片中男主角的名字。
星期日(9月7日),我又去看電影了。
同一個場次,放亞倫雷奈的【夜與霧 (Nuit et brouillard)】和高達的【新世界 (Le nouveau monde)】,順便再「奉送」布紐爾的【安達魯之犬 (Un chien Andalou)】。同一場看到三位大導演的作品,真的是值回票價。
還記得六月初我在準備巴黎三大(Paris III)的入學考試時,我把自己關在Orsay整整兩個禮拜足不出戶。結果玩也沒玩到,試也沒考好。
所以這次在準備電影學院的入學考試時,我改變策略,電視照看、電影照跑。星期五(9/5)原本是Paris III電影系的系上考試,而我因為之前的語言考試就沒過了,所以當然不用再考系上的考試。剛好一位法國朋友邀請,我們就去看了【Phone Game】這部片。
今天(6月14日)看完了【聖女貞德受難記(La passion de Jeanne d’Arc)】,該怎麼說呢?我只能說,如果你們要看這部片,那最好要有很強的心理準備,否則就會像我一樣,在螢幕前整整被折磨兩個小時;而且還一定要挑你們心情最好的時候看(雖然看完之後心情還是一樣會變得很差),但至少不要像我一樣,總在心情最糟的時候看這種沉重的片:文學獎落選看了【第七封印】;而這次是大學申請不順利,加上一堆亂七八糟的事,心情已經很糟糕了,又看了這部片……......
如果你們看拉瑪斯馮提爾的【在黑暗中漫舞】,看完後心情已經很糟糕了,那我勸你們這部【聖女貞德受難記】真的不要輕易嘗試!因為它是讓你在看完後整個心肝脾胃都會糾結在一起的片子。但不要以為像這樣的片子一定要是聲音或是特效才搞得出來,如果你們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因為【聖女貞德受難記】是一部黑白默片!
我喜歡悲劇作品,尤其特別喜愛那些帶有濃厚沉重的、壓抑的氣息;可是卻奇怪地對巴洛克音樂情有獨鍾。是啊,如果我一直「沉浸」在那些悲哀、壓抑的色彩之中,恐怕我會變得愈來愈「不正常」吧。我在法國閉關準備考試的期間,只要聽到巴洛克音樂,心情就會變得很好,完全一掃自己足不出戶,只能望著窗外興嘆的鬱悶。
提到巴洛克音樂,最先讓人聯想到的就是法王路易十四,這是法國最光輝燦爛的時代,所以充滿宮廷氣息的巴洛克音樂自然也是滿載著華麗、愉快的色彩。
同樣的在那次香舍里榭大道的影展中(我將它命名為「香舍里榭影展」)(其實是巴黎每年都會舉辦的Festival du film de Paris,巴黎電影節),另一部我滿喜歡的片子,叫做【Dis-moi oui(對我說我願意)】。
來法國之後,看了不少電影,法國不像台灣,電影院永遠只播好萊塢的片子。這裡不管哪一國片,甚至不管老片新片,我們都可以在電影院看得到。
而影展,更是常有的事。像前一陣子在香舍里榭大道上有家電影院就在舉辦電影節,我拿出在台灣跑金馬及台北電影節的精神,幾乎天天都向電影院報到。當然,就像金馬及台北電影節一樣,我所看的片子並不是每一部我都喜歡,但是只要有一兩部片喜歡,我就覺得再累、再辛苦也值得了。
亞倫雷奈(Alain Resnais)。這個名字出現在我部落格好多次了,沒錯,因為他是我最喜歡的導演。既然最喜歡,那他的片子我一定看了不少,可是都一直沒好好介紹,現在我就來一一介紹目前為止我所看過的他的作品。
我們就從《L’année dernière à Marienbad 去年在馬倫巴》這部開始吧,這也是我第一部接觸到亞倫雷奈的片子。
這部片雖名為《兒子》,但「兒子」這個角色在片中早已被刺殺身亡。逝者已矣,所留下的是生者無盡的懷念與極大的痛苦。
看完這部片,覺得它所呈現的風格很像《那一個晚上》或是《白痴》之類「逗瑪宣言」的片子。這部片的步調緩慢,且用了大量的沉默。沉默,有可能是暴風雨欲來的前奏;但在這部片中,沉默則是消極的抵抗與逃避。一件重大的事情發生,當人們無法面對、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就只好無奈地選擇沉默。就像那位兒子的母親,當她知道真相的時候,導演安排她癱軟地昏倒而不是衝向兇手憤怒地打罵。
看了《Moulin Rouge 紅磨坊》之後,只有一種感想:又是一部典型的好萊塢片子!
除了蒙馬特地標和紅磨坊這個建築之外,看不出有任何跟巴黎、跟法國有關的地方。演員們說的是英文,用英文腔念著「moulin rouge」,表演也是用英文;但紅磨坊裡頭的經理、表演者,卻又有著法文名字,非常地奇怪。「紅磨坊」這三個字在這部片中,也許只是一個符 號,一種代表異國的、聲色場所的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