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向左走向右走.jpg

我很喜歡幾米的《向左走向右走》繪本,有相遇的喜悅、找尋的期待、錯失的悵惘、分離的遺憾,和重逢的驚喜。

這樣的內容,被改編成電影,我很期待;但老實說,看完之後非常失望,甚至可以說整部片除了男女主角之外,毫無任何可看性,是一部極為粗糙的片子。

這部作品,找來了金城武與梁詠琪擔任男女主角,商業性是極為明顯的,所以這樣的一部愛情片,當然少不了俊男美女的組合,和浪漫的情節。但整部片的主軸-也是造成兩位主角始終無法相遇的原因-就是一個習慣向左走,而一個習慣向右走。原因在繪本中並未說明,卻在影片中被安排成金城武是因為躲避女色狼;而梁詠琪是怕鬼,浪漫的行為多了分怪力亂神的動機。

關於這兩位主角,梁詠琪有著位迷迷糊糊、丟三落四的個性,卻矛盾地同時擁有某種程度的潔癖。至於金城武,他是一位古典界的小提琴家。老實說金城武的角色設定並不是很清楚,因為以這樣優秀的一位古典人,不懂得商業的技巧,應該是非常鄙視流行音樂,甚至視其為三流的作品;可是金城武卻願意委身於餐廳,拉節慶的曲子來討好聽眾。

提到角色,《向左走向右走》既然是源自繪本,添加與改編自然是有必要,但是這部片中,多了許多不必要的角色,譬如收租的房東,和喜歡男女主角的兩位配角。這些添加不但不會讓影片變得豐富,反而讓故事多了許多不必要的枝節,如果把這幾幕刪除,並不會影響到整部片,甚至還會變得更具連貫性。

整部片中,強調兩位主角有著很多相同的情境,所以故事的安排,也刻意地去營造許多巧合,或是相同及重複,尤其是重複。譬如說男女主角淋了雨之後回家感冒,都是先流鼻涕、再咳嗽、再發燒、再暈倒、再送醫;兩位主角都進了同一家醫院,也打進了同一家快餐店,點了相同的食物;在醫院時,都要求兩位配角回家幫他們裝電話答錄機......等等,還有收租的房東,和那兩位配角。所有的安排,都是導向同一個觀點:就是兩位主角,有著相同的情境,卻彼此不知道。可是重複的情節與對白,讓人覺得多餘,前一秒才看到金城武說這些話做這些事,下一秒梁詠琪說同樣的話做同樣的事,感覺上像是在看兩種完全一樣的版本,只是男女對調而已。重複會讓人加深記憶,有些話是有必要重複,譬如那句「沒有了對方,就像一個人沒了影子」,這句是他們兩人的心情寫照,重複這句話,是因為他們都有相同的感覺,很合理。但重複病徵,或是與快餐店小妹討論雞鴨魚肉這些對白,似乎不太需要。

快餐店,這也是個很奇怪的安排。片中金城武是小提琴家,梁詠琪是翻譯家,音樂與文學的相遇,導演安排的不是梁詠琪在唱片行找到金城武錄製的CD,或是金城武在書店買到梁詠琪翻譯的德文小說﹝梁詠琪懂的不是波蘭文嗎,怎麼翻譯的卻是德文小說?﹞;卻讓巧合的場景設定在快餐店,與小妹討論到底要吃雞絲還是魚排,令人倒足胃口。

前面提到這部片中喜歡用大量的重複,重複次數最多的,當屬辛波絲卡的那首詩〈一見鍾情〉吧。那首詩是整部片的靈魂,一再重複,可以接受。但音樂呢?片中只有金城武懂得欣賞梁詠琪喜歡的這首詩,所以金城武之後也一直複頌著,可是關於音樂方面,顯然就弱得多。片中的兩首主題音樂,切入的時候感覺上都與畫面配合不起來。譬如影片的尾聲,金城武與梁詠琪在熱鬧的西門町互相找尋對方,大喊對方的學號,一陣瘋狂之後,兩人累倒在椅子上,此時的環境音依舊嘈雜,但梁詠琪唱的那首主題曲卻在這個時候切入,人來人往的西門町,與苦苦尋找的兩個人形成兩種極為明顯的對比,但梁詠琪所唱的曲子,卻是輕柔的抒情。我們依舊能聽得到吵雜的人群,背景音樂卻是溫柔的情歌。這首曲子應該是來代表兩位主角那時的心情,但強烈的環境音,讓我們無法將這首曲子的意境與兩位主角的心情結合在一起。

片中既然是文學家與音樂家的相遇,代表文學的,是辛波絲卡的〈一見鍾情〉;而代表音樂的,導演選的是艾爾加的〈六首給小提琴的簡易之歌〉的第六首。不同於貝多芬或是莫札特,當我們聽到這個標題的時候,我們並不熟悉,也哼不出來。該如何讓我們記憶?就是要靠不斷地重複。但可惜的,影片中對於這首的重複次數寥寥可數,看完整部片之後,老實說對這首歌還是一樣不熟悉。

而且國片演員半桶水的演技也真是讓人唏噓,當金城武在拉小提琴的時候,持弓的手姿勢還算標準;但在琴弦上遊走的左手,我懷疑他連弦都沒按下去!可是當鏡頭特寫手部的時候,卻是專業的姿勢與動作,如此移花接木,未免太過草率。

整部片不只畫面與音樂等顯得粗糙,故事更是有很多地方缺乏邏輯。譬如影片中設定的場景是民生東路、劍湖,那很明顯地就是台灣,可是梁詠琪所唸的學校,居然是「復旦大學」!很誇張的錯誤。

另外還有一段是金城武與梁詠琪都病得很重,拿起電話叫完救護車之後,原本倒在床上非常難受的金城武,突然像沒事一般的起身穿衣穿鞋,然後走到浴室,拿盥洗用具,而且梁詠琪也有著同樣去浴室拿盥洗用具的舉動。當一個人已經發著高燒,瀕臨昏倒狀態,而且套句他們說的話「連呼吸都有困難」,在這種情況下腦袋居然還會想到去浴室裡拿盥洗用具?!而不是那張思思念念的、被雨水浸濕的,寫著電話號碼的紙條。

一部電影的好壞,劇本當然首要關鍵,但是決定因素,卻是鏡頭的運用。這部片的鏡頭,不但粗糙,甚至讓人猜想不透。譬如當中有一段是梁詠琪的家中,鏡頭先是照著梁詠琪,然後莫名其妙地向左平移,完全沒有任何涵義,幾秒鐘之後,又自動歸位般地晃回來,像是一個新進電影界的菜鳥,對機器還不熟悉時會發生的情況。

愛情片如果拍得好的話,商業利益自然少不了,還會讓影片中的所有元素,都成為熾手可熱的產品,而拍攝的場景,也會自然地成為觀光景點。就像紐約的帝國大廈頂樓,不知是多少情侶的約會地點;或是日劇中的一些場景,也會讓觀逛客特地遠道去一探究竟。可是這部片的場景,選了既不浪漫也不夢幻的民生社區。刻意營造的浪漫在愛情劇中是必要的,繪本中還出現雪景呢,結果在影片中,變成兩棟極為普通的公寓﹝爲什麼我怎麼看都像是兩棟毫無相連的公寓,看不出是同一個大廈的AB棟﹞,毫無特色的公園,加上人來人往的西門町﹝從民生社區怎麼能在短短的時間內跑得到西門町呢?﹞。然後在摩托車與汽車交橫,擁擠的街道上,辛苦地推著巨大的木馬......

愛情劇,可以浪漫,可以夢幻,甚至在必要的時候,還可以灑點狗血。也許我們無法擁有好萊塢的龐大資金,但起碼可以像日劇一樣,在每個畫面上要求精緻與視覺的美感,再配上感人的音樂。可惜,這部片連商業的門檻都沒達到。如果它就是我們的愛情片,那我們的電影界,還有很多的地方尚待加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ossign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