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1956電影).jpg

1956年,導演陳西禾和葉明,又重新拍了【家】。由《雷雨》的作者曹禺親自改編劇本,這部片被奉為經典之作,我覺得受之無愧。

影片一開始,高老太爺在替覺新選親事。左右人捧著一個盒子,盒子裡裝著寫有女方姓氏的籤,高老太爺就這樣用「捻亀」的方式決定了覺新未來的老婆。既霸道又不合情理,以這作為這齣戲的開頭,我覺得很適合。

rossign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面介紹了《家》、《春》、《秋》三本小說,這三部作品真的是改編劇本很好的材料。所以在1941年,卜萬蒼、徐欣夫、楊小仲、李萍倩等八位導演就聯合導了這部【家】,我想這也是「激流三部曲」中最早的影像作品。

這部片洋洋灑灑地拍了三個小時,很多場的台詞幾乎跟原著一樣一字不漏。可是我覺得該拍長的地方不拍長,該縮剪的地方反而拍得很長。譬如過年聽戲那段,在整個故事情節中不是很重要的一部份,卻拍得非常久;而瑞玨生產那段(我覺得是整齣戲的關鍵),卻拍得很草率。

這齣戲的劇本首先我就已經不是很滿意了,不過我更受不了的是演員。早期的演員(我發現法國也是),唸台詞都習慣把每個字咬得字正腔圓,感覺比較像是在朗誦,不像是在演戲。而且表演形式比較像是在演舞台劇,不像是演電影。

rossign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年前剛過世的大陸現代文學家巴金(1904年11月25日 ~ 2005年10月17日),他最有名的作品,應該就是「激流三部曲」的《家》、《春》、《秋》了。

因巴金的大哥的故事觸動他,寫成的這三部作品,描述在紳士家庭高家,舊思想濃厚且威嚴的祖父高老太爺當家主宰一切,長房長孫覺新成了可憐又倒楣的犧牲者:他書讀得不錯、對化學感到興趣,還想出國留學,卻在中學畢業證書拿到那天被迫踏入社會工作;他有個青梅竹馬的表妹梅,卻讓父母作主,另娶他人。他委屈難過,卻不敢反抗;即使再怎麼不願意,都還是乖乖地照做。他成了弟妹口中「作揖主義」和「無抵抗主義」的代表,不但苦了自己,也害了他身邊的人。梅表妹出了嫁又守寡,抑鬱而終。連他的妻子,也因長輩們提出的無理要求,令懷孕的她搬到城外生產,導致難產身亡。

老三覺慧(也是巴金本人的化身)可不像他大哥那樣懦弱怕事,他原有個相好的丫鬟鳴鳳,可是鳴鳳被迫要嫁給別人做側室而投湖自盡,再加上看了大哥覺新這一路所受的,和幾位叔嬸長輩們打著道德仁義的名,所做的事卻既不仁義也違反道德。所以他對舊勢力,這「吃人的禮教」更是深惡痛絕。他在外頭辦報紙、寫文章,加以打擊舊勢力;他幫助二哥覺民逃開家裡安排的婚事,讓他和琴表妹的戀情得以持續。最後,由於無法再繼續忍受家裡的種種思想行為,他選擇離開,到上海去過他的新生活。

rossign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後主與趙匡胤.jpg

實上面那段文章,是因為看了大陸歷史劇【李後主與趙匡胤(台灣改名為「他愛江山我愛美人」,後來換家電視台重播,又改名成「江山美人情」)】 所引起的一些想法。

rossign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Le mécano de la générale.jpg

雖說我偏愛悲劇,可是不能說我不喜歡喜劇。我不喜歡的喜劇,是金凱瑞式的做作搞笑,更討厭用噁心粗俗的表現方式來詮釋。來到法國後,很糟糕的發現,金凱瑞式的搞笑演員還不少。他們總是喜歡用很誇張的肢體,一張動個不停的嘴巴,很用力的說話著。除非所說的話很好玩,否則通常看到這一類的演員或是片子時,我很少笑得出來。

刻意做出的搞笑有什麼好笑的?!

rossign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李自成  

陸作家姚雪垠,以小學的程度,自修完成了這逾三十萬字,十大本歷史作品《李自成》。書中描寫生動、考證詳細,人物性格更是鮮明。從小說一開始,崇禎皇帝與大臣商量是否該與滿清議和。群臣太監們各懷鬼胎,主戰主和爭論不休。而崇禎皇帝一下覺得主戰說得有理;一下子又倒向主和這邊。大臣太監的正義凜然、狡猾狗腿,和崇禎的剛愎多疑,談話中還不忘表現一個皇帝的威嚴。對滿清,用的是「招撫」而不是「議和」。表現出崇禎要強的自尊心。一開始描述就如此精彩生動,讓人一展讀就不忍離開。

雖然書名為《李自成》,想必描述李自成的篇章居多;但我卻被描述崇禎的部份所吸引住。崇禎17歲即帝位,原本他還懷抱著重振明朝盛世的理想,想著他可以做個「中興之主」。所以相較與他的祖父輩數十年不上朝;崇禎皇帝在位的17年間,上朝聽奏、處理國事無不兢兢業業,毫不怠慢。但他沒看到明朝到這個時期已沒有之前的富強,又沒有張居正、戚繼光等文官武將的輔佐。儘管他宵衣旰食,卻撐不住風雨中飄搖的國事。最後落得文官貪贓、武官不守;內有流賊、外有清兵的慘況。

rossign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武林外傳.jpg

直很喜歡看大陸的歷史劇,覺得他們考究用心,簡直可以拿來當歷史的活教材! 比起來,台灣拍的古裝劇隨便的態度就讓人不勝唏噓。如果我的歷史沒太糟糕的話,我記得椅子這東西是五代時期才有的,早期都是坐蓆子。可是我們拍的古裝劇,卻不管秦漢隨唐,通通坐椅子。 台灣是大地方都隨便;大陸卻是連小細節都注意。印象最深的是在滿久以前看【亂世英雄呂不韋】,有一幕拍攝秦始皇的告示文。刻在竹簡上不說,猜猜看上面寫的是什麼文字?楷書?當然不是!那時怎麼會有楷書呢。真的,不騙你,上面寫的真的是小篆!大陸拍的古裝劇中,所有的文書,你絕對不會看到簡體字的出現。而台灣,我有次在無意間轉到【情深深雨濛濛】,故事背景是剿匪抗戰時期。蘇有朋飾演的大學生正在發表演說。猛地拿出一張紙,我也沒騙你,上面寫的是簡體字!

rossign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