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  

陸作家姚雪垠,以小學的程度,自修完成了這逾三十萬字,十大本歷史作品《李自成》。書中描寫生動、考證詳細,人物性格更是鮮明。從小說一開始,崇禎皇帝與大臣商量是否該與滿清議和。群臣太監們各懷鬼胎,主戰主和爭論不休。而崇禎皇帝一下覺得主戰說得有理;一下子又倒向主和這邊。大臣太監的正義凜然、狡猾狗腿,和崇禎的剛愎多疑,談話中還不忘表現一個皇帝的威嚴。對滿清,用的是「招撫」而不是「議和」。表現出崇禎要強的自尊心。一開始描述就如此精彩生動,讓人一展讀就不忍離開。

雖然書名為《李自成》,想必描述李自成的篇章居多;但我卻被描述崇禎的部份所吸引住。崇禎17歲即帝位,原本他還懷抱著重振明朝盛世的理想,想著他可以做個「中興之主」。所以相較與他的祖父輩數十年不上朝;崇禎皇帝在位的17年間,上朝聽奏、處理國事無不兢兢業業,毫不怠慢。但他沒看到明朝到這個時期已沒有之前的富強,又沒有張居正、戚繼光等文官武將的輔佐。儘管他宵衣旰食,卻撐不住風雨中飄搖的國事。最後落得文官貪贓、武官不守;內有流賊、外有清兵的慘況。

不論中外的國王,應該很少是自願當王的吧。所以比起那些強權霸主,他們多了一分宿命的無奈和悲哀。就像李後主,他也許是個絕佳的詞人,但絶不適合做一個君主。

不過崇禎皇帝並沒有李後主的消極,他也曾有夢想,也努力過,但無奈就是救不了日趨益下的國事。他的心情肯定是憤恨不平的,就像他說的:「不該是亡國之人,卻成了亡國之君。」書中把他從心懷大志,到一次次被打擊,愈來愈絕望,這中間的心情轉變,描寫得很深刻。這是姚雪垠的寫作功力,他像是在描述一場比賽,充滿緊張與戲劇張力。崇禎是其中一方戰鬥者,一開始充滿信心與戰鬥力,可是隨著一次次戰鬥,銳氣也逐漸被磨光。但他仍然不放棄,仍在找尋其他的方法。但他還沒找到更好的方法,新的一波戰鬥逼得他不得不再次上場抵抗。疲累、灰心、操勞的崇禎,精神開始遊走於抓狂邊緣。

崇禎並不是個完美的君王,他剛愎自用、猜忌多疑,原本脾氣就不太好的他,為著國事煩憂操勞,讓他變得更加暴躁。加上封建時期皇帝最大,所以儘管群臣也有些對他頗有微詞,卻都是敢怒不敢言。但他也絕對不是位昏庸懦弱的皇帝,面對一次又一次的磨難,儘管到最後,失望灰心的他也忍不住傷心痛哭,開始求助於神卜;但在大臣面前卻還是強裝堅強鎮定。儘管身負重擔、前方充滿荊棘,但他始終都沒有倒下。無奈時運不濟,原本以為已經被殲滅的李自成,突然攻陷了洛陽;而大將洪承疇,又投降於清兵。勝負已定了。34歲的他,儘管仍苦苦掙扎到最後,但依然擺脫不了亡國的悲劇,讓他用盡一切力氣卻還是嚐到國破家滅的痛苦,背負了亡國的罪名,這對他來說未免太過殘忍。

這本書描述崇禎的部分,最讓我感動的,是最後崇禎知道即將國破家滅,辭廟拜別祖先,然後決定賜死皇后、砍殺兒女,以免他們落入賊人之手,到最後自縊於煤山的這一段。
要親手將自己的親人殺害,那無疑是最殘忍的懲罰。這一段書中不是幾句帶過,而是花了些篇幅去描寫:他對皇后宣布這恐怖的消息,與皇后訣別;然後必須藉酒壯膽,親手殺死自己的子女,但還是無法讓拿劍的手停止顫抖……
到了要準備自縊的地方了。崇禎原先因害怕絕望所表現出軟弱的那一面全都消失了,他異常鎮定地看著皇宮四周,彷彿這一切都不再與他相關。不再有痛苦的眼淚、傷心的哭泣,和絕望的叫喊,一切都結束了。

這部作品之前在法國時用網路看了一小段;回到台灣後有次在誠品簡體館意外地發現這套,立刻把十本一口氣扛回家。儘管有人說書中將李自成描寫得太過完美(據說姚雪垠因為將農民兵的形象塑造地很好,而在大陸享有不低的地位);但這部作品描述非常生動,我覺得如果純以看故事的心情去欣賞,其實是非常享受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ossign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