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是喜劇大師卓別林(Charlies Chaplin)自編自導自演的片子(他甚至還參與影片中音樂的部分)。上網查資料有人寫道由於當時美國的麥卡錫主義,再加上卓別林自己本身的政治傾向,迫使卓別林離開好萊塢回到英國,所以有人把這部片稱為卓別林的告別之作。
也許創作背景就帶著告別,所以片子本身也充滿著告別的意味:對演藝生涯的告別、對一個時代的告別、對生命的告別。
卓別林在這部片中飾演的角色叫卡貝羅,是一名過氣的諧星。曾經風光一時;如今卻成了票房毒藥,逼得劇院不得不跟他解約,換個名字打算東山再起卻還是失敗。
我不知道卓別林實際上跟這個角色的相似度有多少,不過光是一個表演者要面對自己衰老這件事我覺得就已經需要非常大的勇氣了(卓别林在拍攝這部片時已經63歲了)。更何況片中的卡貝羅不只要面對自己已經是一個老頭,而且還是個江郎才盡的老頭。
始終還想要奮力一博的卡貝羅,找來一位朋友和他做最後的演出。這位朋友就是鼎鼎大名的巴斯特基頓(Buster Keaton)。
很多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喜愛基頓更甚於卓別林,所以這段兩人的同台演出我看之前非常地期待;結果卻很失望啊!首先特邀來的基頓連角色名字都沒有,就叫做「卡貝羅的搭檔」;再來基頓的鏡頭少得可憐。明明是兩人一起的表演;卻很長的時間只看到卓別林。有傳言說基頓的現場表現太精彩了,讓卓別林在後製的時候不得不刪掉基頓的畫面來保住他主角的地位。片中有一段拍攝基頓彈著鋼琴,彈著彈著突然滑到椅子底下;可是鏡頭拉開拍攝兩人,基頓卻好端端地坐在椅子上,明顯地被剪過了。
兩位大師都已仙去,傳聞的真假也無法得知了。不過默片時代的兩大巨頭合體應該還是算美事一件吧,而且上場前兩人的對話讓我第一次聽到基頓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