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Lolita.jpg

《Lolita》是俄裔作家Vladimir Nabokov在1955年用英文寫作並發表的成名小說。當初出版時,由於內容描述中年男子愛上少女的大膽情節在保守的社會不被接受;而且還誤以為是情色文學而遭禁。
其實這本以男主角Humbert日記體(或懺悔錄)方式書寫的小說,雖然關乎愛情,但全篇並沒有半個猥褻的字眼。你可以說男主角是個變態、瘋狂且不正常的人,但不能因此而否定掉這本小說的價值。

也許因為題材聳動且大膽,讓它兩度被改編搬上大螢幕。

嘿,說起來我跟《Lolita》還有一段特別的「淵源」呢!
就是當年巴黎電影學院入學筆試時,要我們每個人抽一張電影海報做分析,而我抽中的正是《Lolita》這部電影!不過不是這個版本;而是Stanley Kubrick在1962年所執導的那個黑白版本,中文翻成非常詩意的「一樹梨花壓海棠」。
黑白版我始終沒機會看到(註:後來在光點終於看到這個版本,不過不是很喜歡。),前一陣子倒是看了1997年Adrian Lyne所執導的版本。

1997年版的《Lolita》,找來了我非常喜歡的英國演員Jeremy Irons演出男主角Humbert一角。電影版的Humbert沒有小說中那麼「變態」;Jeremy Irons詮釋的方式,讓我想到他所主演的《Madame Butterfly 蝴蝶君》中的那位法國外交官,愛上一位中國女人(尊龍飾演),到後來才發現原來他所深愛的是不折不扣的男人。他把兩個角色演得就只是單純地深陷愛情中而無法自拔的人,只是這種愛情無法為世人所認同或接受。兩個角色到最後都走向毀滅的道路,兩個深陷情網的男人,同樣瘋狂,但也多了分心痛和心碎。

而且電影版的Humbert更具有「父親」的樣子。也許是導演省去了Humbert認識Lolita前後兩段婚姻,也省掉他進出療養院的篇幅的緣故;再加上Jeremy Irons的詮釋方式,感覺上更像位歐洲紳士。

至於要怎麼表現小說中那位輕浮、挑逗的小妖精呢?電影找來了Dominique Swain來飾演Lolita。她也是後來在電影《變臉》中演約翰屈伏塔那位叛逆女兒的演員。在這部片中,完全把她塑造成一位隨便、邋遢、暴躁;但也同時保有少女的稚嫩、充滿吸引力,有時又很無助的小妖精。

關於Lolita與Humbert之間若有似無的關係(或是說挑逗)呢?影片中用的是口香糖,用口香糖來表現Lolita的不莊重;也以口香糖當作Lolita挑逗Humbert的媒介。所以會有許多Lolita嚼口香糖的畫面,或是把口香糖黏在Humbert的筆記本上、車上,或是杯子裡。

新版的《Lolita》除了有Jeremy Irons演出男主角之外,也找來了Melanie Griffith演出Lolita的母親;導演更找來了義大利大師Ennio Morricone擔任這部片的配樂。這部片雖然年代較新,但並因此而有些情色的畫面。影片大部分的時間是平和而安靜的,Humbert帶著Lolita開著車在美國大城小鎮之間穿梭,大師的音樂安靜地伴隨著這對旅行者。

回到小說。《Lolita》這本小說也有中文版,黃秀慧翻譯,先覺出版社出版。因為是類似獨白形式的書寫,所以原著小說本身就艱澀難懂(有大量的象徵或描述性句子),看中文版時就會有很多地方覺得怪怪的,得多看幾次才會大概抓到意思。困擾的是有些地方繁體版跟簡體版翻出來還不一樣!(不是用字不一樣,是整個意思都不一樣!)我也買了這本小說的法文版(原著裡夾雜許多法文字眼),發現中文版更糟的地方是它完全沒有註解,得對照法文版的註解才能對內文有更進一層的領略。

看完電影和中文版小說,不管是小說或電影,其實讓我最感動的,並不是大家所熟知的,小說中第一段的那段文字;而是電影的結尾,Humbert站在一個山丘上,Jeremy Irons的話外音緩緩飄進:「我聽到一陣美妙的和諧樂音,那是來自山谷小鎮孩童的嬉戲。我傾聽那如音樂般的振動,然後我明白了那絕望的痛楚—並不是Lolita不在我的身邊,而是她的聲音不在那和弦裡。」

 

附註:圖片是《Lolita》的法文版海報。我比較喜歡這個版本的海報;而不是美國版Lolita坐在Humbert肩上。這樣一前一後才能表達出他們兩人的關係,其實嚴格來說,都只是Humbert的單戀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ossignol 的頭像
    rossignol

    Rossignol 夜鶯的流浪筆記

    rossign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