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決定要學法文的前一晚,想說既然要學法文了,那就取個法文名字吧,名字雖只是幾個字或是幾個字母的組合,但卻代表著一個人,於是極為慎重地挑選了一個名字 — Adèle。

那個字的第一個e有個左上右下的重音符號,讀作「阿黛勒」,是法國新浪潮大導演楚浮的片子【巫山雲 L’histoire d’Adèle H.】中,美麗的伊莎貝艾珍妮所詮釋的女主角的名字。
Adèle H. 就是Adèle Hugo,也就是大文豪雨果女兒的名字。儘管我的姓縮寫不是H,但取這個名字,沾一點大文豪的邊,也頗為高興。

還有一點,就是片中的Adèle,是一位非常瘋狂的女人,她愛上一位英國中尉,為他痴狂,就像影子一樣,緊緊跟在他身後,儘管這中尉並不愛她。
我血液裡頭的某個部分,也是帶著瘋狂的,不過不一樣的是,我所瘋狂的,不是人,而是事。
不然不會因為一部【大鼻子情聖】而決定學法文;也不會因為對法國電影的熱愛,而決定來法國唸影像。
就像【巫山雲】中的Adèle追逐著中尉一樣,我追逐著電影。

一個法國的名字,代表一個愛法國電影的我。

但很不幸地,來到法國後,並沒有很多人叫我這個名字。
除了一些認識的法國朋友,甚至台灣朋友這樣叫之外,進了學校,儘管我跟同學說過這個名字以及背後故事,但他們依然堅持叫我中文名字,因為儘管Adèle很好叫,但它畢竟不是我的真名。

由於一種我所不能理解的堅持,他們彆扭地喊著我的中文名字。偏偏我名字的第三個字他們發不太出來,所以喊我都只喊我第二個字「文」。
老實說,從來沒有人這麼喊過我,所以剛開始的時候,我滿不習慣的。又他們發我「文」這個字時跟唸法文的「是(oui)」很像,所以常常聽到他們說「是」的時候,都會以為是在叫我。

很好玩的差別,在台灣,人們爭著取外文名字,在外商或廣告公司,甚至只喊外文名字,喊久了,忘了原來的中文名字;可是在法國,儘管外文名字好叫,卻依然堅持喊原來的名字。

我們一心想學外國(可是在台灣,所謂的外國 = 美國,如此把美國與全世界相等,眼界又似乎太過狹隘),可是在國外,他們堅持保留你最原來的那部份,儘管不好唸、儘管發音發得怪怪的,但「那才是你的原名」。
所有人這麼回答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ossign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