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提到喜劇與悲劇,都有一個固定不變的代表符號。喜劇的代表符號,就是「笑」;而悲劇,想當然爾,就是「眼淚」了。
但一定是這樣的表現手法嗎?
當喜劇的笑變成刻意製造出的「笑點」;而悲劇的眼淚流於濫情,那我們還是一樣會被感動嗎?
當相同的手法又再次刺激我們的感官神經,所得到的反應是變得麻木,我們變得不會笑也不會流淚了。

所以,有些時候,要「反過來」表現。譬如說,用眼淚去表現喜劇;而用微笑來表現悲劇。

前幾年轟動全世界的義大利片《La vita è bella 美麗人生》,把悲劇的劇情,用喜劇的方式來呈現。「笑中有淚」,是表現手法的最高境界。讓你在捧腹大笑的時候,覺得心理酸酸的。

同樣的,誰說悲劇就非得要哭哭啼啼的?

法國片《Tous les matins du monde 日出時讓悲傷終結(又譯:世界的每一個早晨)》,片中的兩位男主角同樣經歷了人生的慘痛,但他們都沒有放聲悲哭或是喊叫。影片所呈現的方式是安排兩人對坐拉琴,我看到傑哈德巴狄厄(Gérard Depardieu)的眼淚靜靜地流下來。在那幾個低沉地幾乎要割人的音符中,他的眼淚,藉由古大提琴的琴聲,流入音樂裡了。兩把古大提琴,如泣如訴的聲音;緩慢低沉的旋律,已經是他們內心世界最好的反射。

真的,有時候不要那麼「照規矩」來,反而得到的效果會更好。

就好像我們對女高音的曲子,通常會有一些刻板的直接聯想,但有些電影,就偏偏不把它用在我們認為「該用」的地方。

比如說《Philadelphia 費城》,一個已在垂死邊緣掙扎的愛滋病患者,該如何表達這複雜的內心情感?
導演安排男主角湯姆漢克閉上雙眼,立在唱機前面,歌劇女高音的聲音揚起。他一面聽著,身體跟著晃動,鏡頭用旋轉的方式拍攝。所有的掙扎、所有的不捨、所有的無奈,藉由歌聲與旋律,我們一下子全感受到了。

又比如有一部法國的懸疑影集,有一幕是兇手把自己的母親綁在椅子上,準備予以刺殺。人世間最慘忍的悲劇。可是你猜背景音樂是什麼?是宛若天籟般的女高音。極其明顯的對比!不過我想不用再加以描述兇手的殘酷與冷血,那一幕就已經足夠了。

這些片子都是我好久以前所看的,但那幾幕卻彷彿烙印一般一直在腦海中揮之不去。

其實那些我們所認定的規則,只是綁住我們的樁腳,它讓我們容易思考;卻阻礙了我們前進的步伐。

人世間並沒有什麼是固定不變的,只有我們自己限制住自己的思考空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ossign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