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愛傳出去.jpg

這又是一部典型的好萊塢片!

原本看到這個劇名時,想說這一定是一部感人的佳片;結果非但沒有被它所感動,還更讓我印證了好萊塢公式化且毫無創新的拍攝手法極千篇一律的劇情。

這部片擁有所有好萊塢片的元素:包括拋物線劇情、二元對立的衝突,以及典型的英雄主義。我們可以非常輕易地,在本片開始很短的時間裡,知道主角是誰、他們的職業、個性,及彼此的關係。

小男孩、酗酒的母親和社會科學老師,這三個主軸在《讓愛傳出去》的主線上交錯發展著。這三位主角內心所帶的傷痕(或說是障礙)只是為了讓故事還有繼續發展的空間,結局可想而知,一定是每個人都跨越了那個障礙,把愛給傳了出去。

看頭知尾是好萊塢劇情的慣例,小男孩一定會完成他的功課;媽媽和老師也一定會符合愛情至上的好萊塢影片:戀愛了。

至於衝突,這只是這平淡又貧乏的劇情中一點小小的插曲罷了。小男孩與老師、小男孩與媽媽,每一次的衝突與其發展都完全在預料之中,包括媽媽打小男孩的那一巴掌。

我非常不喜歡好萊塢片中的演員們,喜怒哀樂都是直接地表達出來,連一點小小的潤飾都沒有。我看到媽媽憤怒的吼叫、發洩;卻無法感受到她內心的痛苦與掙扎。她說她曾經軟弱過,是啊,也許正因為如此她才需要借由酒精麻醉自己,就如同其他人都各有自己無法跨越的那道障礙。但很可惜地,我看不到他們在跨越與逃避之 間的掙扎,我感受不到那兩股強烈力量的拉扯。

最後,我要批評的是,好萊塢最喜歡塑造一位影片英雄,他可能去對抗外星人、炸燬隕石、或擔負拯救全人類性命的重要任務。在拋物線劇情的頂端,是劇情的高潮,英雄成功地完成了任務-應該說英雄在最後一秒鐘成功地完成了任務。拋物線往下走,英雄接受歡呼及掌聲,影片完美落幕。

或許你要問,這部片不是快樂的結局啊!小男孩死了不是嗎?

沒錯,小男孩是死了,依照這「英雄定理」及「拋物線劇情原理」,小男孩非死不可。他接受了記者的採訪,述說這項活動,如果他不死,他如何贏得人們的擁抱?他還沒完成他的任務,依照好萊塢邏輯,他必須死亡,以完成他的任務。

小男孩被刺身亡、外星人被消滅、隕石不再威脅地球。英雄從太空梭中走出來,接受人們的喝采;小男孩靜靜地躺下,接受人們的追悼。這沒有明顯的高低起伏的劇情,「死亡」是最直接震撼觀看者的一種方法。他的死,只是為這部片製造一個高潮罷了。

大家都希望英雄能成功,小男孩是這部片所塑造的英雄,他當然也得成功—大家都響應這項活動,就像在某些片中最後演講完畢所有人起立鼓掌般。永遠的唯一結局,它還是happy ending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ossign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