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一輩子

我因為看了中國國家話劇院的《四世同堂》認識了老舍;因為看了北京人藝的《茶館》愛上了老舍。所以一如我的慣例,開始找老舍的其他作品來看。

《我這一輩子》這部作品,其實是老舍的一篇中篇小說,以第一人稱,講述主人公,原本是一名裱糊匠,因戰亂世道,無以為生,改行當了巡警。總歸的來說,就是一個小老百姓和一個大時代的故事。

我是先看電視劇。2002年,張國立將它改編成了電視劇,也擔任劇中男主角的演出。電視劇由於時間長,所以做了些改編。首先是原本在原著中,主人公只有「我」這個稱呼;到了電視劇有了名字,叫做福海。不僅如此,福海還多了學徒時期兩位拜把子弟弟:劉方子與趙二。一樣是鐵三角的架構,只不過演員從王剛和張鐵林換成了李成儒和何冰。在原著中把主人公妻子拐跑的師哥黑子到了電視劇中給了師弟劉方子。原著中妻子跑了之後就沒再回來;電視劇則是有回來,然後被殺。至於趙二就是完全新創造出來的一個角色。

飾演劉方子的李成儒我第一次看到他,不過查到他有將老舍的另一部作品《龍鬚溝》改編成電視劇,還自導自演,改天再找來看看。
飾演趙二的何冰是我很喜歡的演員,一口京片子完全符合老舍的味。這個角色在前半重情重義,到了後半性格有很大的轉變,但情義仍在。這個角色性格很複雜,何冰把這角色每個層次的性格掌握得相當好,他那口「哥哥誒」更是逗!

男主角張國立,他在這部片給我的感覺讓我老想到也是他自導自演的另一部作品《五月槐花香》,一樣都是小人物的角色。但我覺得比起原著,也許是刪掉女兒的角色,沒有自己是巡警、兒子做巡警、女兒嫁巡警的這種無可奈何,所以我覺得主人公面對大時代的那種無力感覺就不夠強烈。原著裡的主人公因為不懂/不會/不屑所謂的「湯事兒」,所以活得很痛苦,也被人討厭;可是電視劇中的福海多少會一點(拜趙二所賜)。原著中的主人公唯一的兒子死了;電視劇中的福海,兒子離家多時最終又回來了。所以我覺得比起原著,悲苦的感覺也不夠強烈。

張國立當導演,女主角常常都是老婆鄧婕,這齣劇也替鄧婕創造出一個新角色。不過這齣不只有老婆鄧婕;還有兒子張默,就演他的兒子。不過我覺得張默是這齣劇的敗筆,尤其是趙二要被處決那段,當他把從小跟他玩的趙二叔叔親自押赴刑場、把他背上的那塊板子拿掉,準備行刑時,他居然半點表情都沒有!

不過如果不跟原著小說比較的話,這齣電視劇其實挺好看的,徐沛東的音樂當然加分不少。

看完這齣電視劇之後,我看了小說,然後看了電影版。

電影版是1950年,黑白片。導演是石揮,他也親自演出男主角。

電影的開場用翻書的方式,先拍山水空景,搭配變了調的國歌,其實就預告了整部片的氛圍。電影版大致都跟小說差不多,不過加入了主人公入獄受刑的段落,比起小說與電視劇版更顯得悲情。

我後來查石揮的資料,得知他跟老舍一樣,都是文革之下的受害者。先是被迫禁演,後來更是被逼得走上自殺一途。再看電影中主人公的表現,似乎預言自己的命運?

不論是電影或是電視劇,都有日本人和日本人強佔民女的段落,也許是想把個人的悲苦提升到國家層面吧?不過加這點我個人是比較沒那麼喜歡。

五月中,有個兩岸小劇場的藝術節,《我這一輩子》也在受邀演出名單之列,我毫不猶豫就買了票。嘿,看完話劇版,這下我就全齊了!

話劇版一百分鐘,95%以上全照著原著的詞。所以主人公沒有名字,所以只有一位主人公,所以只有一位演員。

這位把所有觀眾目光吸引整整一百分鐘的演員叫方旭,演出單位就是他的明戲坊。我之前看電視劇《怪醫文三塊》,方旭在裡頭演一位深受儒家思想的御醫,雖是配角,但非常出彩,也就對他印象很深。這次見識到這位硬底子演員深厚的功力,整齣戲的悲喜、節奏全靠他的掌握,幾個京劇的身段讓我在台底下幾乎要衝口大喊「好!」,單弦更是替這齣戲加分不少。

話劇版雖然有幾個跟觀眾互動的橋段和模仿大人物被訪問時打著官腔說話的樣子(是從《這一夜,誰來說相聲》借來的吧?)替整齣戲增添了點樂趣;但這個版本我認為最忠於原著:京味兒濃厚(演出時沒字幕,幸好我被老舍和老北京文化和北京人藝話劇「訓練」得還不錯),小說中要傳遞的主要精神全清楚地看到了。如果老舍能看到,相信他一定非常滿意這樣的改編。

謝幕時,驚覺這齣話劇的導演和製作人竟是如此地年輕!俄文系畢業的製作人還獻唱了幾首俄文民謠,算是特別的加碼演出吧。

感謝方旭老師與明戲坊,讓我在這初夏的午後,仿若置身於北京的小劇場,那是多麼棒的享受!

最後跟大家分享一段文字,也是《我這一輩子》小說中的最後一段話-我最喜歡的一段話,只有話劇版有唸到這一段話:「我的眼前時常發黑,我仿佛已摸到了死,哼!我還笑,笑我這一辈子的聰明本事,笑這出奇不公平的世界,希望等我笑到末一聲,這世界就换個樣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ossign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