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jpg

之前中國國家話劇院來台灣演出老舍作品改編的【四世同堂】,能親自感受這些硬底子演員的魅力真是令人開心,我後來也找來小說,把這厚厚的三部給看完。

老舍還有另一部經典的作品叫《茶館》,這其實是個三幕劇本,講述一間名為裕泰的茶館,和其掌櫃,以及在這喝茶的客人們,從清末到抗戰結束後的風風雨雨。

《茶館》和《四世同堂》一樣,曾經被改編成話劇和電視劇。話劇的演出單位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而且有三個版本:最早由焦菊隱和夏淳所執導的老版;1999年林兆華執導的新版;和2005年紀念焦菊隱誕辰一百年,由林兆華執導的復排版。

看了劇本和三個戲劇版本,真的越看越佩服老舍的寫作功力。這三幕劇,每幕之間都隔個將近二十年。老茶館和老掌櫃,也風雨飄搖了這麼些年。

這三幕話劇,第一幕像是人物介紹,整場熱熱鬧鬧,一堆人在茶館喝茶、聊天、下棋、喬事情、談生意;第二幕開始有人衰敗了,有人發達了,有人攀著關係有點權勢,想來茶館撈點好處;第三幕那些發達的、有權勢的,有了第二代。第二代更加發達、更加有權勢。他們不只想撈點好處而已,他們還要併吞這間茶館!

整齣戲的中心人物,茶館掌櫃王利發,想盡辦法維持住生意,這不行就弄別的。結果,一個老實生意人,還是敵不過有心者的算計,到頭來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真是「改良哪改良,越改越涼,冰涼!」

光是看劇本就已經被它深深吸引了,而舞台劇版更是迷人!看完了三個版本,老版與復排版除了演員不同之外,其餘都大同小異,在此就把它們當做一個版本談吧。我最喜歡的,是1999年的新版。

這個版本首先最大的不同,就是拿掉了在每一幕開演之前說書的大傻楊這角色。第一幕茶館裡人聲鼎沸,外頭也聽得到有人在叫賣北京特有的豆汁。老舍的作品中,最具特色的就是濃厚的北京腔。這樣一來,立刻讓人感受到濃濃的京味。

第二個改動,就是把茶館的門改到了右舞台,然後舞台前緣成了街道。所以第二幕松二爺上場,是先從舞台前方走過去,再走到右舞台進茶館。

第三個改動,則是結尾的部份。老版在王掌櫃、秦二爺和常四爺撒完紙錢後道別,王掌櫃再自己撒一次紙錢就結束;新版則是演到王掌櫃返回房間,沈處長他們進來,說半天話才發現王掌櫃上吊了。

還有在這個版本中,導演林兆華運用很多精彩的停頓(停頓用得那麼棒,怪不得敢挑戰契訶夫),這些停頓,讓劇情張力十足。

演出【茶館】這位主線人物王掌櫃的,是梁冠華。之前看過他演的電視劇【天下第一丑】,演出大反派路登高,讓人恨得牙癢癢的。這次他非常精彩地詮釋三個年齡、三個階段、三種心態的茶館主人。尤其第三幕,他不只畫了老妝,連形態、聲音都像極了一位六七十歲的老人。第一幕秦二爺對王掌櫃說過一句話:「你這小子,比你爸還滑。」,所以我比較喜歡梁冠華所詮釋的王掌櫃;因為比起老版的于是之,我覺得他有了「滑」的感覺。于是之版的王掌櫃,我覺得第三幕的他有點太苦情了;梁冠華版的王掌櫃,哼哼哈哈的,對照他的境遇更顯張力。

【茶館】第三幕讓我嗅到小說《四世同堂》的味道,也許同樣都以一位老人做為主軸。不過《四世同堂》的祈老人一開始就是以老人的姿態出現;而【茶館】的王掌櫃則是從青年、壯年,到老年。

茶館裡除了貫全場的王掌櫃;還有幾位主要角色:

松二爺。老版是把小人物演得淋漓盡致的黃宗洛,雖然戲份不多,但把這個膽小怕事的角色演得很出彩;新版換成馮遠征,第一幕我覺得還是充滿了黃宗洛的影子,所幸第二幕松二爺成為一位潦倒的舊貴族、落魄的老人,他演得真好。

常四爺。整齣戲我最喜歡的人物。老版是鄭榕,新版換成濮存昕。濮存昕低沈的聲音和他的高個子,完全符合劇中那正氣凜然、好打抱不平、自食其力、恨透洋人的愛國形象。

秦仲義,也就是秦二爺。一個一心想要辦工廠,以實業救國;最後卻落得工廠被拆、機器燒的悲慘下場。這個角色,不論是老版的藍天野,還是新版的楊立新(電影【霸王別姬】中就是他給張國榮配的音),我都好喜歡。特別是第三幕仨老頭那段,楊立新老妝不只扮相像,連神韻、體態,或是走路的姿勢都像極了一位老人。

剛剛提到的第三幕「仨老頭」那段,是我全劇裡最喜歡的一段,尤其喜歡新版的這一段。仨老頭指的是常四爺、王掌櫃、秦二爺,這時他們已經七十幾歲了,在茶館相遇。一人一段獨白訴說著自己的境遇,都是令人發酸的故事,但三位是用談笑的方式。從自己的故事談到了松二爺的死,一個大停頓之後三位自己給自己撒紙錢,看起來既荒謬又悲涼,到最後已經分不清是笑還是哭了。最後三人鞠躬互道再見(我好喜歡這時三位所站位置),那再見有永別的意味。整段戲好有張力,節奏抓得精準、走位也很棒,最重要的是三位「老人」詮釋得太精彩了!

戲中幾位反派也演得很棒,像是扮演劉麻子的英若誠/何冰,還有新版裡扮演唐鐵嘴的吳剛、扮演宋恩子的高冬平(電視劇【最後的王爺】裡的英海,牆頭草的貪婪形象真是令人印象深刻)等等。還有丁寶,不論是老版的宋丹丹或是新版的岳秀清都把這個人物詮釋得很有味道。老版有個出現一下下卻很亮眼的人物,那就是李婉芬所扮演的娘娘,她也是老版【四世同堂】電視劇裡頭的大赤包,在這齣戲裡霸氣十足。

之前看了北京人藝的紀錄片才知道,【茶館】於1958年首演,中間還經過兩度停頓,甚至作者老舍和首版導演焦菊隱還為此付出了性命。讓我想到常四爺的那句著名的台詞:「我愛我的國,可誰來愛我呢?」這應該是文革時期被逼得跳湖自殺的老舍最心裡的話吧。老舍和焦菊隱後來獲得了平反,但跳湖自殺的老舍連屍體都找不到了。紀錄片提到原本【茶館】是老舍打算寫作的一部鉅著的第一幕的延伸,但我們永遠都看不到這部鉅著了。時間經過多年,老版很多老藝術家們也都不在了。但令人欣慰的是,接棒的藝術家們也將新版【茶館】演了六百場,應該是北京人藝演出次數最多的經典戲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ossign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